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白色动物始终披着一层神秘又神圣的面纱。古埃及人将白色公牛视为神祇的化身,印度神话里白色大象是王权与好运的象征;而在我国古代,白色动物更是“祥瑞”的代名词——《南史》记载齐武帝避难时白雀来集,《史记》里也有白鹿现世被视作圣王之兆的说法。哪怕到了现代,只要有白色动物现身,无论是神农架的白色小麂,还是草原上罕见的白狮,都会瞬间成为新闻焦点。可你知道吗?这些让人类着迷的“白色精灵”,背后藏着复杂的生命密码,甚至还有不为人知的生存困境。
图/viktoriia
从文化符号走进科学世界,我们会发现“白色动物”其实分两类:真正的白化动物和轻白化动物。白化动物是因为基因突变,体内完全缺乏色素,最典型的标志是一双“粉红眼”——这是因为虹膜没了色素,血管颜色透了出来,就像白化蝙蝠那样,浑身雪白,眼睛像嵌了两颗粉色宝石。而轻白化动物(也叫“部分白化”),只是身体部分区域无法产生色素,可能是斑点、条纹,或是大面积变白,但眼睛颜色与物种常规状态一致。比如下图里的白虎,皮毛呈洁白色、条纹为深褐色,眼睛却带着灰蓝色的光泽,属于轻白化;那只开屏时如白玉雕琢般的白孔雀,羽毛纯净无瑕,眼睛却依旧保留着鸟类的正常色泽,也属于轻白化范畴。
图/kar
动物“变白”的原因,远比想象的复杂。以白虎为例,科学家对孟加拉虎的基因测序显示,SLC45A2基因的一个氨基酸突变(A477V),会让原本橙黄色的皮毛变为白色,而这个基因还与人类肤色、马和鸡的毛色调控有关。白色水牛的“白”则源于ASIP基因上游插入了一段名为LINE-1的转座子,导致黑色素合成受阻,最终造就了“白水牛”的独特外观。甚至有些动物的白色,是物种基因池里自带的隐性基因所致,比如加拿大的科默德熊,一身白毛既不是白化病,也不是北极熊“客串”,而是自身基因里的“天然设定”。
图/snap
但对这些动物自身而言,“白”有时不是幸运,而是枷锁。白化动物常常伴随着健康隐患:缺乏黑色素让它们对紫外线毫无抵抗力,患皮肤癌的风险大幅增加;更棘手的是,控制毛色的基因若发生突变,还可能“牵连”其他生理功能——比如斑点狗的MITF基因突变,会同时导致先天性神经性耳聋;杜宾犬的MLPH基因突变,不仅让毛色变浅,还会引发“色素稀释性脱毛”,让狗狗渐渐出现毛发脱落的困扰。更残酷的是,人类的“过度喜爱”也会伤害它们:澳大利亚的白化座头鲸“米伽罗”,因过于稀有,每年都有大量游客驾船追踪,甚至曾被游船螺旋桨划伤,逼得当地政府专门立法——禁止所有船只靠近它500米以内,飞机也不得低于2000英尺飞行,违反者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图/calum
这些“白色精灵”或许曾是神话里的祥瑞象征,但在现实中,它们只是带着基因印记、与命运博弈的普通生命。与其执着于“亵玩”这份稀有,不如远远望着它们在自然里自在生存——这才是对这些独特生命最好的尊重。
文章内容来源参考/科学大院
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