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峰顺利“复活”了!
昨晚,被封禁 28 天的张雪峰在抖音小号 “张雪峰讲升学规划” 复播,4 万多人在线蹲守,弹幕里满是 “终于等到你” 的欢呼。
他鞠躬感谢家长们的关心,特意强调 “今晚不卖货,只连麦”,一副低调回归的姿态。
但明眼人都清楚,这场沉寂不过是功利教育生意的短暂停摆。
那个一边打碎教育理想,一边赚得盆满钵满的 “狠人”,终究还是回来了。
张雪峰的走红从来不是偶然,他精准踩中了当代家庭最痛的神经:教育焦虑。
1335 万高考考生背后,是 1335 万个 “不能输” 的家庭赌局。
中产怕孩子掉队,普通家庭怕一步踏错满盘皆输,志愿填报早已不是兴趣选择,而是关乎生存的决策。
在这样的土壤里,张雪峰的 “功利主义圣经” 应运而生。
他最擅长的,就是用直白到刺耳的话语击碎理想主义。
“孩子要报新闻我一定打晕他”“所有文科都是服务业”“普通本科没竞争力”,这些争议言论让他屡次被官媒点名,却也让他圈粉无数。
对普通家庭来说,那些听起来 “没用” 的兴趣、情怀,在 “毕业即失业” 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有家长直言:“我不想听大道理,我只想让孩子选个能活下去的专业”,这正是张雪峰的核心受众,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育启蒙,而是 “生存指南”。
可这份 “指南”,本质上是用理想换饭碗的交易。
在张雪峰的世界里,专业没有冷热,只有 “能赚钱” 和 “没出路”;大学没有精神,只有 “就业竞争力”。
他把工学、理学捧上神坛,把文史哲、新闻等专业打入 “天坑”,让无数孩子放弃热爱的领域,扎堆涌向所谓的 “热门专业”。
原本多元的教育生态,被简化成一场 “唯就业论” 的单选题。
当教育只剩下功利的计算,那些关乎个人成长、精神滋养的价值,都成了被牺牲的 “无用之物”。
这正是张雪峰最核心的 “原罪”:他不是在解决焦虑,而是在制造焦虑、贩卖焦虑,把教育变成了一门暴利生意。
这门生意有多赚钱?数据最有说服力。
2024 年高考前,他旗下 “峰学蔚来” 推出的 11999 元、17999 元志愿填报套餐提前售罄,针对 2026 届考生的 8999 元 “梦想卡” 也被疯抢,3 小时内 2 万份名额一抢而空,网友估算销售额高达 2 亿元。
抖音橱窗里,高中提分笔记、知识导图等产品已售 300 万件,仅一款高中英语知识导图就卖了 24.4 万份。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行业规模已达 9.5 亿元,而张雪峰无疑是这个行业的 “龙头老大”。
他的商业版图早已超出志愿填报。股权穿透图显示,张雪峰直接持有峰学蔚来 75% 股份,还在研途教育等多家公司持股,业务覆盖教育咨询、图书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
他甚至注册了 “雪峰甄选” 商标,把个人 IP 的商业价值榨到极致。家长们花的 “焦虑税”,最终变成了他扩张商业帝国的资本。
更讽刺的是,这门生意的服务质量堪忧。
有家长花 5985 元买了志愿填报服务,对接老师五天不联系,给出的志愿表 “混乱不堪”;复读生吕姿花 2 万多找了两家机构,得到的只是按分数罗列的学校名单,专业顺序还要自己排;
还有人花 150 元买 “志愿卡”,发现功能不如免费的查询软件。
这些案例揭开了行业的真相:所谓的 “一对一指导”,大多是信息整合的流水线作业;标榜的 “精准规划”,不过是利用信息差收割焦虑。
张雪峰之所以能一直 “收割”,根源在于教育体系的信息不对称和高考志愿的 “唯一性”。
新高考 “3+1+2” 模式下,考生可填报的志愿多达上百个,调剂、滑档、提档等规则复杂,加上高校专业信息繁杂,让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
一辈子只经历一次的选择,容不得半点差错,这就给了张雪峰们 “坐地起价” 的空间,花几万块买服务,哪怕作用不大,也算是 “花钱买心安”。
但我们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张雪峰。他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生态的失衡。
当高校追逐市场热度,专业设置盲目跟风;当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毕业即失业” 成为悬在年轻人头顶的利剑;
当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普通家庭只能通过 “选对专业” 来改变命运,张雪峰的出现就是必然。
就算没有张雪峰,也会有 “李雪峰”“王雪峰” 填补这个空白。
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说:“大学不是服务社会,而是引领社会。”
可如今,很多大学越来越像 “高等职业培训所”,教育的理想主义被功利主义挤压。
张雪峰的走红,正是这种失衡的缩影 。
当教育不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只看重就业指标;当家庭不再关注孩子的兴趣热爱,只在意 “能不能吃上饭”,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都在发生扭曲。
张雪峰的解封,或许意味着他的生意还会继续红火。
但我们更该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是培养会赚钱的工具,还是有理想、有温度、有担当的人?
普通家庭追求安稳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所有理想;志愿填报需要理性规划,但不能被功利主义绑架。
教育从来不是一场 “成王败寇” 的赌局,也不是一笔 “立竿见影” 的买卖。
它是一场漫长的积累,是对个人潜能的挖掘,是对社会未来的引领。
张雪峰可以靠贩卖焦虑赚得盆满钵满,但我们不能让他的功利主义,定义整个时代的教育观。
图/视觉中国
希望有一天,孩子们填报志愿时,不用再在 “兴趣” 和 “生存” 之间二选一;家长们也不用再为了 “不浪费一分” 而焦虑失眠。
当教育回归本质,当信息不再不对称,当高校真正承担起引领社会的责任,或许就是 “张雪峰们” 退出舞台的时候。
而现在,这场关于教育理想与功利的博弈,还远未结束。
来源:不正常人类实验室Lab
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