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中国乐器,弹奏起来有一种画面感,我尤其喜欢琵琶。”刚上六年级的李卡阿娜说。一旁,弟弟李卡尼尔兴奋地说,自己最想学二胡,“二胡可以弹出所有的声音,中国民乐听起来非常好听,可以听出有很多中国的小秘密”。姐弟俩是混血儿,从小在上海长大,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9月2日下午,2025开学第一课“江南丝竹非遗进校园”艺术赏析及成果展示活动在三林镇中心小学举行。在小剧场里,姐弟俩穿着汉服,配合着节奏,姐姐打鼓、弟弟敲锣,与三林镇中心小学江南丝竹乐队的其他成员一道,有模有样地完成了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混血姐弟加入江南丝竹乐队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以其“‘小、轻、细、雅’的艺术风格著称。它不仅是江南文化的特定产物,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的瑰宝。”当天的“开学第一课”,以微访谈和展演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国家一级作曲家顾冠仁向台下的孩子们讲述了江南丝竹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江南丝竹的艺术特色。他认为,做好江南丝竹传承需要大力推广,通过展示展演,让更多人领略江南丝竹的艺术魅力,也要重视新作品创作,不断丰富江南丝竹曲库。“江南丝竹开学第一课活动,可以让更多青少年参与到江南丝竹的欣赏和学习中,让江南丝竹后继有人。”
李卡阿娜和李卡尼尔是三林镇中心小学江南丝竹乐队的新成员。为了演出这支《金蛇狂舞》,两人整整练了一个暑假。他们的母亲是中国人,在瑞金医院工作;父亲卡森来自多哥共和国,就职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李卡阿娜学过钢琴,能演奏不少乐曲,她认为中国民族音乐更富意境之美,接触了江南丝竹之后,她对婉约的江南丝竹很感兴趣,听到笛子,总会想起爸爸带她去西湖边看到的柳树,“这种感觉很特别”。当天,卡森特地赶到现场,在台下观看两个孩子的演出。“中国民乐就像一把万能锁,可以打开很多扇门,让他们走进中国文化,这也是我希望他们留在上海长大的原因。”卡森说,音乐对于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我工作比较忙,但只要跟音乐有关的活动,我会尽量多花点时间陪他们。”现场,李卡阿娜正式拜师,将跟随三林江南丝竹乐团成员、江南丝竹浦东新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宝宝学习琵琶。
民乐合奏《金蛇狂舞》,严莉燕摄
除了姐弟俩,其他乐队成员也分享了自己与江南丝竹的故事。三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朱颂暚在学校里学习二胡,“只有两根弦的二胡却能拉出风雨、流水甚至万马奔腾,非常神奇”。从手指够不着琴弦到后来慢慢练准了音,他慢慢喜欢上了这门中国传统乐器。三年级学生刘津润喜欢琵琶,“我选择它是因为声音很丰富,表现力很强,像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不过,刚开始练琵琶时她也吃了不少苦,琵琶有点重,刚开始抱不稳,胳膊酸,手指按弦也疼。她一度想退缩,好在最终坚持了下来。“大家一起合奏江南丝竹的感觉很奇妙。”
推动江南丝竹在校园的传承普及
三林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唐峥华介绍,三林镇从2021年开始实施“江南丝竹进校园”活动,截至目前,已在区域内3所校园建立了江南丝竹传承基地。“为了推动江南丝竹在校园的传承普及,江南丝竹团队不仅送教上门,每年还会组织校园江南丝竹展演,搭建展示平台,促进校际交流。”各传承基地学校也十分重视江南丝竹的普及教学工作,重视激发培养学生对江南丝竹的兴趣爱好,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江南丝竹乐团培训课程化,开展梯队教学训练,不断提升校园乐团的专业化水平。
当天,各校的江南丝竹团队轮番登场。上海市陆行中学南校丝竹乐队带来经典曲目《行街》,进才实验小学西校民乐队合奏一曲《喜洋洋》,世博家园实验小学民乐队则带来富有江南韵味、回味悠长的《茉莉花》。
江南丝竹演出现场,严莉燕摄
“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对孩子们的成长帮助是多方面的,不仅能增强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和民族认同感,还能提升他们的专注度和坚持力。”三林镇中心小学校长沈卫东说,“今天能上台表演的孩子们都有亲身体验,他们经历了反复和长期的练习才能掌握这首曲子,培养了他们的耐心和毅力,教会他们不轻言放弃。”
活动上,三林镇江南丝竹校园传承保护联盟正式成立,将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三林镇校园江南丝竹普及推广工作的规范化和系统化,还将更多地组织联盟校园与镇域外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今后,我们将搭建更多的展示平台、主办跨校艺术导赏活动,促进经验分享和成果传播;结合校园特点和学生需求,探索更易被接受的传承形式,创新传承方式。比如将江南丝竹这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社团建设、课程设计等,增强江南丝竹队学生的吸引力;引导学生参与江南丝竹的保护、研究和实践项目,将理论涵养与实际弹奏结合,发现和培养更多江南丝竹的好苗子。”唐峥华说。
活动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非遗办)指导,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镇人民政府主办。
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