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让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温文清
据本社媒体报道,近日,泉州鲤城高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数智化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鲤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投资服务中心成立。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鲤城高新区管委会、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等机构以及来自全国各地近百所职业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的数百名代表参会。
作为一所扎根泉州、服务区域发展的职业院校,多年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办学治校的核心战略。联合体、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方面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同时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经济产业基础坚实有力和教育人才资源优质集聚的优势,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改革探索。2021年7月,泉州入选国家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的地市。2022年,泉州发布《加快建设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实施方案》,着力推动产业、教育与城市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力争为全国产教融合服务经济发展提供示范经验。
但也应该看到,我市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改革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适配度不足,部分职业院校课程设置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学生入职后适应性不强,有的行业实训基地虽已建立,但部分课程未能精准对接企业实际需求;合作机制优化程度不够,有的联合体主体责任不够清晰,企业参与意愿不足,出现高校“热”、企业“冷”的情况,导致实训基地利用率低、人才培养质量不稳定的情况;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资源库建设相对滞后,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足。此外,对课程开发、教师评价体系等基础环节的政策扶持也尚不完善。
为持续深化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解决产教衔而不接、合而不深等问题,结合推进园区标准化建设专项行动,泉州应以园区实训基地为重要落脚点,努力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体建设,全面融入产业园区建设和产业生态布局,使其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强力引擎,推动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据了解,目前,我市已推动超2000家企业与职业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遴选示范性园区实训基地36个,涵盖纺织鞋服、电子商务、机械装备、石材建筑等行业,此经验做法入选全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更深一层来看,产教融合是一种来自顶层设计的发展思维。泉州应发挥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发展优势,加快完善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体的体制机制,统筹全市职业院校的资源要素,优化布局结构,推动“园校融合”“产教城融合”,把整合后的职教资源向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职教城等园区集聚,全面推动高校把专业群建在产业链上,把教室建在生产线上,深化定向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精准对接。
作为职教改革和城市发展中的新事物,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体是推动产业、教育与城市同频发展的有机载体,我们要高度重视、精准培育、有效保障。要聚焦区域主导产业,特别是强化主体责任,把市域产教联合体、共同体建设成为产教融合的新形态、区域发展的新标杆,推动职业院校扎根区域、融入产业生态圈,走出一条职业教育助推区域产业发展、厚植职教根基的共赢之路。
同创优配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